誰會得糖尿病?糖尿病類型與盛行率

誰會得糖尿病?糖尿病類型與盛行率

一、糖尿病的類型


糖尿病依據病因的不同,區分為第1型糖尿病及第2型糖尿病。


第1型糖尿病是因為身體的自體免疫破壞了「胰島β細胞」,當85-90%以上的β細胞被破壞後,將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,出現高血糖症狀。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緩慢、漸進的自體免疫疾病,發病年齡的高峰時間在5至8歲以及11至12歲1,是目前兒童的主要糖尿病,因此有人稱為「幼年型糖尿病」。


罹患第1型糖尿病的病人,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,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降低,導致餐後高血糖的狀況。當胰島素缺乏加重之後,肝臟會製造出過量的葡萄糖,使病人空腹時也出現高血糖問題。


一旦身體血糖值持續過高,會使葡萄糖流入尿液,造成滲透壓性利尿,導致養分、電解質流失和持續性脫水,引起壓力性荷爾蒙大量分泌,造成代謝惡化並產生酮體;而酮體堆積會引起「代謝性酸血症」,加重水份和電解質流失,造成脫水、意識狀態轉變甚至昏迷2


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,一是胰島素分泌障礙,另一個重要因素是「胰島素阻抗」。隨著身體活動減少、營養過多、老化作用及肥胖,都會產生胰島素作用的阻抗。一旦胰島素分泌不足以代償體內的胰島素阻抗,血中的葡萄糖濃度就會上升,引起糖尿病。


目前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為第2型糖尿病。近年糖尿病流行率上升,原因之一是肥胖人口增加3。身體會將過多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而造成肥胖,當脂肪堆積在身體各處組織,會進一步造成胰島素阻抗。若脂肪堆積在胰島內,更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障礙,進一步造成血糖上升。


身體內分泌或激素分泌異常,也會使血糖和胰島素的平衡被破壞,如升糖素分泌失常、腸泌素分泌或反應降低、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偏低等。人體攝取食物後會分泌腸泌素,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4,也會促使大腦中的下視丘產生飽足感,對維持血糖穩定扮演重要角色5另外,某些疾病也會造成血糖升高,例如胰臟疾病、荷爾蒙疾病、或使用可能傷害胰島細胞的藥物等。


不少研究發現,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深受遺傳左右,與糖尿病家族史、體型、和年齡最有關聯6,從此可見,第2型糖尿病是一個複雜的疾病,是環境因素與基因交互作用,產生的高血糖疾病。


二、糖尿病的盛行率


全世界成年人口(22歲至79歲)中,糖尿病患者約有4.25億人,盛行率高達8.8%,預計2045年時,糖尿病人口將上升至6.93億人。目前全球醫療照護總支出有12%用於糖尿病人身上。顯示隨著人口增長與老齡化,糖尿病的盛行率不斷增加,是社會大眾不可輕忽的重要議題7


在台灣,糖尿病人數也呈現上升趨勢,從2000年70.7萬人,到2008年增加為120.5萬人,2015年更成長為173萬左右。依人口結構分析估計,目前糖尿病人口可能高達220萬人以上,顯示糖尿病盛行率正在快速增加中8


若以年齡層為區分,65歲以上人口的糖尿病盛行率最高,約為29.9%,上升幅度也最快,2013年到2015年間,上升率達到29.9%。糖尿病長年為台灣十大死因第5名,在70歲以下人口平均造成10.7年生命年數損失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,每年有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,且以平均每年25,000人的速度持續增加,對國人健康有莫大影響9


三、糖尿病的高風險因子


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,糖尿病主要危險因子,以生理狀況而言主要有:肥胖,尤其是BMI24 kg/m2,或男性腰圍90cm、女性腰圍80cm;家族糖尿病史,特別是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;曾罹患心血管疾病;高血壓或正在接受高血壓治療;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)<35mg/dl或三酸甘油酯>250mg/dl;女性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;缺乏運動;臨床上曾有胰島素阻抗的症狀,例如重度肥胖或黑色棘皮症10


其中,家族史是一個很重要且獨立的糖尿病危險因子,台灣金山社區曾追蹤2,960名受試者的研究發現,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史者,得到糖尿病的風險高於父母任一方有糖尿病史的相對風險11。因此,兄弟姐妹是否有糖尿病史,對於預測糖尿病風險相對重要。


生活型態及習慣也隱含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,例如吸菸,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抑制胰島素分泌,造成血糖升高。飲酒過量也會增加高血糖風險。長期處在壓力之下,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,阻礙胰島素運作,增加胰島素阻抗性。研究顯示,「糖尿病前期」的族群,若不改善生活習慣,一年內7個人中有1人會演變為糖尿病12


四、糖尿病的確診標準


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:糖化血色素≧6.5%,或是空腹血漿葡萄糖≧126mg/dL(7.0mmol/L),或是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葡萄糖大於≧200mg/dL(11.1mmol/L),或是高血糖症狀,包括多吃、多尿、頻渴、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葡萄糖≧200mg/dL(11.1mmol/L)。

怎樣才算糖尿病?初期沒有太多症狀,嚴重時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輕


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篩檢方式,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可接受「空腹血糖」、「糖化血色素」、「葡萄糖耐受試驗」任一種檢查。其中,空腹血糖的篩檢便利性高,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提供的篩檢,是以空腹血糖作為篩檢工具。不過,有貧血和血色素疾病的病人,則建議以血漿葡萄糖來診斷糖尿病13


上述篩檢方式中,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的血糖數值,敏感度及特異性最好,空腹血糖次之,但由於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花費且檢測便利性不高,高危險族群建議使用空腹血糖作為篩檢工具。由於臨床上要考慮的因素眾多,建議依照個別狀況,選用篩檢與診斷糖尿病的檢查方式。


此外,若檢查出有葡萄糖耐受異常、空腹血糖偏高、或糖化血色素大於5.7%以上,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,符合其中任一項,建議至少每年進行一次篩檢,並同時檢查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14


1.衛福部國健署,糖尿病防治手冊,1-1-P.20

2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20-21

3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23

4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23

5.呂金盈:〈腸泌素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的角色〉,《內科學誌》,2011:22:401-408

6.衛福部國健署,糖尿病防治手冊,1-1-P.22

7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14-15

8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14-15

9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14-15

10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36

11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34

12.衛福部國民健康署,遠離糖尿病完全學習手冊,頁12-13

13. 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27-354

14.2018糖尿病照護指引,頁33

延伸閱讀
nathaliegocm的大頭照
阿諾牛

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

留言

 

你想要找哪些糖尿病相關資訊呢?